要說去年的計算機業,發展***快的是什么?我想,硬盤一定算一號!
記得去年年初,DMA66剛剛興起,主流配置還是13.6G。時隔一年,DMA66技術已經普及,而且正向這DMA100邁進。容量也是翻了一翻還要多,普及配置達到了30G。其更新換代的速度甚至超過了大名鼎鼎的"摩爾定律"(即集成電路中的晶體管數量每隔18個月增加一倍)。然而,面對這突如其來的"硬盤風"不僅普通用戶,就連一些DIYer也有些招架不住。所以,小弟特寫了這篇文章,詳細的介紹了當今的硬盤技術,讓大家對硬盤有一個系統的理解!
要了解硬盤,就一定要清楚硬盤的工作原理。首先,硬盤主要是由磁盤、移動臂、主軸、磁頭和主軸電機組成(見圖)。所有的數據都存儲在磁盤上,磁盤又固定在主軸上,一般一塊硬盤由1-5張磁盤組成。主軸底部有一個電機,當硬盤運做時,電機帶動主軸,主軸帶動磁盤高速旋轉,其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幾千轉、甚至上萬轉。這時旋轉帶來的上升的空氣將磁盤上的磁頭托起,磁頭通過磁盤的轉動讀取數據。移動臂用來固定磁頭,讓磁頭能在磁盤上不同磁道之間來回移動,讀取數據。以上,就是硬盤的基本工作原理。
現在大家應該對硬盤有一定了解了,不過這還不夠。比如,大家在購買硬盤時經常會碰到UDMA 、2M緩存、單碟容量、7200轉等專業名詞,這些都是什么意思呢?別著急,下面就為大家解釋。
首先要說的就是UDMA。不過,在這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一下,什么是DMA?我們都知道,計算機要工作,都要由CPU發出指令,各個部件才做出響應,硬盤也是如此。假如現在CPU發出指令,要從硬盤上讀取512K的數據,設CPU每條指令每次能從硬盤讀取1K的數據,那CPU要對硬盤發出512次指令。而且硬盤的速度又遠遠低于CPU,這就造成CPU將長時間等待硬盤的數據,這無疑大大浪費了CPU。要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?DMA技術就應蘊而生了。它的工作原理很簡單,就是在主板的南橋芯片中增加了一個DMA控制器。DMA控制器起什么作用呢?同樣是上邊的例子,當CPU要從硬盤上讀取的數據時,CPU只要發出一條指令,告訴DMA控制器要讀取那一塊的數據,由DMA控制器來從硬盤上讀取數據,讀取的數據暫時存放在硬盤的緩存(Cache)上,當數據全部讀到緩存上時,DMA控制器會向CPU發出一條回憒信息,告訴CPU數據以讀完。這時CPU再發第二條條讀指令,將緩存上的數據讀到內存中。這樣CPU只發出了兩條指令,就完成了這512K數據的讀取。舉個不是很恰當的例子:有一個公司,公司******領導是總經理,公司中所有的事都由總經理來管,但是像打字、發信、復印等這些瑣碎工作,卻不用都要總經理來做。這就需要為總經理請個秘書,那些瑣碎的小事都交給秘書去做,解放總經理,讓總經理有更多的時間做重要的工作。在計算機中也是如此,CPU就相當于總經理,DMA控制器就相當于總經理的秘書,DMA解放了CPU,減輕了CPU的負擔,讓CPU做更重要的工作。所以要清楚一點,DMA并沒有提高硬盤速度,但DMA可以大大減少CPU占有率,從而提高計算機的整體性能。這才是DMA的真正作用!
隨著技術的發展,計算機的速度越來越快??墒牵脖P的速度卻沒什么提高,這時硬盤就成為瓶頸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UDMA就誕生了。UDMA的全名叫Ultra DMA,它是一種接口技術,就是說UDMA只能提高硬盤的外部傳輸速率,而改變不了硬盤的內部傳輸速率,這點在后邊將會進一步說明。***初我們使用的都是UDMA 33,它是利用脈沖的上沿和下沿傳送數據,突發性傳輸速率達到了33MB/s。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入了循環校驗(CRC),提高了傳輸數據的完整性。但是***重要的還是UDMA 33完全向下兼容,這對UDMA的推廣起了關鍵的作用。不過,隨著硬盤技術的不斷提高,漸漸的硬盤內部傳輸速率接近并超過了33MB/s。這時昆騰和INTEL公司在1998年又聯合推出了UDMA 66,讓突發性傳輸速率達到了66MB/s。UDMA 66的******特點,就是在原來40芯電纜的基礎上又增加了40根地線電纜,使電纜數達到80根,這樣做一來增加了一倍傳輸速率,二來也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,保證了數據的完整性。UDMA 66也向下兼容,雖然采用80芯電纜,但接口插針還是40針,只是在連接線內部增加了40條地線。在這80根電纜中第34根電纜是斷開的,而普通的40芯電纜這條電纜是連通的,這有效的區分了UDMA 66和UDMA 33,在檢測到這條電纜是否連通后,BIOS會自動判斷是UDMA 33還是UDMA 66。
現在PC硬盤內部傳輸速率***快可以達到56MB/s,在這個基礎上UDMA 66基本上是夠用了。但技術是發展的,新一代的硬盤將突破66MB/s這個上限,于是昆騰在2001年6月有發表了UDMA 100接口標準,這顯然是一個面向明天的接口標準,雖然對現在的硬盤沒什么作用,但是還是有必要要介紹一下。UDMA 100仍然使用80芯40針的數據線,所不同的是UDMA 100將突發性傳輸速率提高到了100MB/s,同UDMA 66一樣也向下兼容,而且在兼容性上也做了進一步的改善。
提高了外部傳輸速率,那內部傳輸速率又如何提高呢?有兩種方法,******種、是增加磁盤轉速,比如從5400轉提高到現在的7200轉。第二種、是提高磁盤的單碟容量。那這兩種方法都是如何的實現呢?下面就為大家介紹。
在購買硬盤時,經常聽說7200轉和5400轉。我們說過硬盤工作是靠主軸電機帶動磁盤轉動,這個速度就是磁盤轉動的速度。7200轉和5400轉的意思就是磁盤在每分鐘可以轉動7200圈和5400圈。相對來說轉速越快,磁盤的內部傳輸速率就越快,因為相同時間內磁盤轉動越快,磁頭經過的磁道就越多,讀取的數據就越多。不過,這也不是無止境的,首先、更快的速度就意味著需要更敏感的磁頭,其次、提高轉速還會帶來發熱量和噪音。現在硬盤已經可以達到10000轉,可是由于發熱量和噪音是無法忍受的(至少對PC來說),現在的技術還沒法控制。所以,10000轉硬盤還只能應用在高端服務器的SCSI硬盤上。就現在來說,7200轉的硬盤技術已經比較成熟,發熱量和噪音都控制的很好,是現在的******。5400轉的硬盤雖然也不錯,不過由于先天不足只好成為低端產品。
相對于提高轉速來說,提高單碟容量的作用相對更突出些。增加單碟容量和提高轉速的原理差不多。硬盤的單碟容量增加了,磁盤上單位面積上存儲的數據也就增多。也就是說,在相同的時間里,單碟容量越高,磁頭讀取的數據就越多。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有些評測中,有些5400轉的硬盤會比一些7200轉的還快,原因就在于單碟容量。另外,提高單碟容量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,那就是可以有效的提高硬盤的容量。就是說在單碟容量越大,磁盤上存儲數據就越多,前邊說過硬盤是由磁盤組成,因此單碟容量的增加,可以使硬盤容量增加。打個比方吧!同樣是邁拓硬盤,邁拓鉆石九代單碟容量10.2G,需要3張磁盤組成30G硬盤,而邁拓鉆石十代單碟容量15.3G,只用2張磁盤可以組成30G硬盤。不僅速度上有所提升,而且少用了一張磁盤,成本也會降低,那樣價格也就會更低。這也是為什么各大硬盤廠商極力宣傳單碟容量的原因。
硬盤還有另一個重要技術,那就是緩存。想必大家一定還記得在前邊介紹DMA時,曾經介紹過緩存(Cache)的作用。它硬盤中可以說是舉足輕重,自然也是硬盤廠商宣傳的重點,同樣也是我們挑選硬盤的重點。更大的緩存會帶來硬盤性能的提升,但更大的緩存就意味著成本的增加,價格的增加。還有更大的緩存也需要好的算法的支持,如果緩存調度算法落后,大緩存不但發揮不出其真正實力,甚至還會影響到整個硬盤。現在硬盤緩存容量以512K和2M為多,512K的緩存世面上還會見到,不過都是些低端產品,不值得購買。就現在來說,2M緩存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選擇,主流硬盤的都是2M緩存,所以在購買硬盤還是盡量挑選2M緩存的硬盤。
現在的硬盤越出越大,硬盤上存儲的數據越來越重要,這樣保護好硬盤非常必要了。我們都知道,硬盤的磁頭距離硬盤很近(即使在運行的時候也只有0.01微米),如果硬盤遇到震動,即使很小的震動,那么磁頭撞擊磁盤,使磁盤造成損傷,使這塊區域就不能使用。但是更糟糕的是,這塊損傷會繼續擴散,壞磁道將越來越多,那這快硬盤可就快壽終正寢了!為此硬盤廠商想出了多種辦法來保護硬盤,比如邁拓公司的Shock Block技術,就是把移動臂強度提高25%,并且把磁頭的重量減少40%。還有,增加硬盤主機座的重量,讓硬盤更沉穩。和使用強度更高的合金材料做外殼,一來可以抵受碰撞,二來還可以減少硬盤自身的震動,降低噪音。幾乎所有新推出的硬盤都進行了這樣的設計,而且也很見效,只是硬盤廠商很少宣傳。不過,這些技術并不是******的,我們還是應該以預防為主!
總的來說,現在選擇的硬盤必須具備7200轉、2M緩存,單碟容量15G以上,至少支持UDMA 66,如果價格差不多,******選擇支持UDMA 100的。支持這些技術的有IBM的75GXP、邁拓的金鉆5代、西部數據的WD205BA、希捷的酷魚III和酷魚II(兩者的區別只是酷魚III支持UDMA 100,酷魚II支持UDMA 66)。還有邁拓的星鉆一代,雖然只有5400轉,但單碟容量20G,支持UDMA 100,是一款性價比很高的硬盤。另外邁拓的金鉆六代已經推出,7200轉、2M緩存、支持UDMA 100,關鍵是在7200轉硬盤中************的單碟容量達到了20G。相信其他硬盤廠商也將推出類似產品,我們有可能相信硬盤界又將會發生一場不小的價格戰。
現在相信大家應該對硬盤有一定的了解了,大家在選擇硬盤時應該注意這些技術,挑選一塊稱心如意的硬盤!